证明事项繁琐、重复、奇葩,曾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堵点、痛点,如何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备受人民群众的期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在今天上午,有这样一个好消息传来——“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正式开通!根治奇葩证明,我们投诉有门啦! 9月5上午,司法部举行“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开通暨中国法律服务网正式上线100天”新闻发布会。 会上,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就“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开通和中国法律服务网正式上线100天运行等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傅政华强调,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和中国法律服务网都是围绕政府转变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政务服务的具体举措,司法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强化跟踪、督促和指导,强化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大力推进“互联网 ”公共法律服务,全面提升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司法部信息中心主任林振文、政府法制协调司副司长徐志群就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走进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问:新开通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在“减证便民”方面会发挥哪些作用? 答:司法部副部长 熊选国:司法部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开通群众批评监督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减证便民”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更好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也为了更好地推进“减证便民”工作。 司法部作为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牵头单位,积极部署开通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平台在“减证便民”方面主要有以下四大作用: ★一是接受投诉。当群众到政府部门、司法机构办事遇到“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时,可以直接进入中国法律服务网“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栏目进行投诉和举报。为了保证投诉、举报工作能够落地,司法部组织专门人员每天接收意见,各地方各部门均设置专门管理人员。我们把接收到的投诉在线转送到各地方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门收到投诉后,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意见提请人进行反馈。按照要求,地方要在15天内反馈。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20天。司法部作为牵头单位,会督办这些单位进行答复。对于办理及时、群众满意的予以宣传;对于长期不答复或者答复不认真的,要亮“红灯”或者“黄灯”来进行督办。 ★二是听取群众对于“减证便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要认真予以研究,来指导和推动“减证便民”工作。 ★三是听取群众对“减证便民”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意见和建议。如果群众觉得哪一项法规或者地方规章、部门规章涉及的证明事项不合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提出。涉及司法部的,我们会依照法定职责来启动清理工作。涉及地方或者其他部门的,我们也会转送下去,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对这些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 ★四是开通群众批评平台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以后重大的法治工作,司法部都会尝试接受群众监督、接受群众批评。这实际上就是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能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参与促进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更好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澎湃新闻记者问:如何发挥好群众批评对“减证便民”工作的监督作用? 答:司法部政府法制协调司副司长 徐志群:为了有效地发挥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监督投诉平台的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收到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馈的问题以后,及时在线转送相关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处理。具体来说,就是涉及地方司法行政部门的事项我们是在线转送到各地的司法厅(局)办理,涉及国务院各部门的,部本级(包括部门管理的国家局)本级办理的事项和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本系统办理的事项,我们在线转送国务院各部门负责清理工作的机构进行办理。涉及地方政府以及工作部门的事项,我们在线转送地方负责清理的牵头单位,由他们通过网络系统再转给相关的部门和地方去办理。同时,要抄送国务院相关部门。 司法部机关和司局要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最晚不超过7个工作日。各地方各部门办结以后要向意见提请人反馈情况,同时要在线反馈处理结果。司法部也采取了一些专门措施,比如设立了平台信息跟踪处理小组,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在平台上提出的意见。 二是加强督促指导。司法部证明事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定期统计汇总投诉意见情况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的情况,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向社会公布基本情况。对办理及时、群众满意的要予以宣传,对办理不及时的,群众不满意的要专门进行督促指导。同时,也要对共性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法制晚报记者问:作为“互联网 ”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国法律服务网在运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做了哪些改进?下一步有何打算? 答:司法部信息中心主任 林振文:中国法律服务网上线100天以来成效较大,但是问题也不少。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群众可能在咨询的时候上线不太方便。在中国法律服务网运行的过程中,老百姓有反映注册比较繁琐。现在通过优化,减少了7项,现在用户注册只需要填两到三项就可以了。 二是在留言咨询的过程当中,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或者法律知识没有那么多,但是提问中需要界定填写的法律问题的类型比较多,大概有26种,所以老百姓可能无所适从。 三是在留言咨询中,有30%的用户对首次回答不是太满意,就提出了追问。但是追问时法律服务人员下线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整体解答的时间可能长一点,我们最开始要求的是5个小时以内得到解答。实际运行下来,从最开始的2.7个小时,现在已经平稳下降到了1.2小时,但是仍然还是有一些用户不太满意。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一是减少了七项不必要的注册信息。二是对用户不能准确界定自己提出问题的类型,不再要求为必填项,基本上是由法律服务人员后期来补充和界定分类。 三是针对留言咨询中追问的问题,制定了首答负责制。凡是用户提出的第二次追问,甚至是第三次追问的,指定第一次解答的法律服务人员继续进行追踪解答,有效提高了解答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另外,对于留言咨询解答时间比较长的情况,我们正在研发中国法网咨询的微信小程序,想通过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语音识别等,使老百姓通过小程序就能够发起咨询。这个平台根据用户所在的区域,能够自动匹配在线的律师。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一对一的进行咨询。这样对群众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够得到最短时间内的快速回答。 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强化大数据的应用。部级中国法律服务网的访问量381万人次,累计有310万条咨询数据。我们从中发现有三类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婚姻家庭纠纷,大概占到30%左右;二是劳动纠纷,占到20%;三是借贷,债权债务纠纷,占到1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矛盾焦点问题,也是社会治理以及司法和执法实践中需要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总之,虽然上线了100天,总体来看积累的数据还不够多。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我们一定能够进一步强化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按照部党组的部署,特别是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大体在2018年底以前部省两级网络平台要全面连通,部分地区要建成双语平台,比如藏汉双语平台已经建成了,下一步我们准备建设蒙语和维语的平台。同时,司法系统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都要网上办理。2019年底前,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三方要基本融合,所有的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等,全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办理。2020年,争取实现三台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同时,不断强化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总之,我们将通过不断的强化服务功能,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关注、参与并获得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以供给侧改革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公共法律服务以及对国家法治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