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福建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福建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栏目:期刊精选 发布时间:2017-08-18
闽建筑[2016]19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住建部关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本省建筑业实际情况,省厅组织制订了《福建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福建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1.福建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福建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5月31日

附件1

 

福建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我省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福建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审视过去五年建筑业发展历程,理清未来五年建筑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提出保障措施,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住建部关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本省建筑业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建筑业日益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全省建筑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十条措施的通知 》(闽政〔2013〕44号),大力拓展省内外市场,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万亿元,年均增长21%,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增加值9278亿元,占全省GDP8.5%,年平均增幅1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15年完成建筑业产值7606亿元,是2010年的2.6倍,排名全国第9位,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8.7%,较“十一五”末提升0.9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还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主动融入我省改变城乡面貌的各项建设战役中,福州厦门城市轨道交通抓紧推进,市政道路路网、高速公路路网、沿海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以福州海峡奥体中心、海峡金融街、厦门双子塔等一批城市代表性建筑拔地而起,宜居环境明显改善,为我省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重点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支持房建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扩大业务范围,企业总体实力增强,涌现一批能够承担高大精尖的龙头企业。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增至5家,较“十一五”增加2家,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323家;甲级勘察单位49家,甲级设计单位198家,资质范围涵盖建筑、市政、公路、水利、电力等10多个行业,基本具备了承接各类省重点工程、大型工程勘察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向投资、建材生产、工程总承包领域延伸,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2015年实现建筑业产值超10亿元的建筑企业177家,较2010年增加109家,完成产值4508亿元,占全省产值59.3%,其中,超百亿的施工总承包企业5家。全省营业额超过5亿元的设计勘察企业达到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勘察设计单位达到21家。重点区域发挥主要支撑作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完成产值占全省65%,福州产值规模突破两千亿元、泉州、厦门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八个“建筑之乡”县(市)产值规模占全省31%,惠安、上杭县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之乡”称号。建筑业企业积极走出境外发展,14家设计和施工企业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管理服务、工程总承包等业务方面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突破,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9.3亿美元,是2010年3.9倍。

(三)制度设计健全完善

组织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以及工程质量和队伍素质双提升行动,构建了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为基础,以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为约束,以开展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和建立主要责任主体黑名单制度为支撑的监管体系,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60余项。推行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分部分项工程标准化施工样板引路制度,完善市政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及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实施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评价、差异化监管、黑名单等制度。出台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为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计价依据。

(四)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着力构建全省统一开发的建筑市场秩序,逐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率先开展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建成应用以“三库五平台”为核心的福建省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将信用评价成果应用于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初步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竞争机制。贯彻落实《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清理完善招投标规范性文件,招投标秩序总体平稳,投诉数量呈下降态势。开展各项质量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工程违法发包、转包、挂靠、违法分包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予以严肃查处,给行业起到震慑作用。

(五)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推行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分部分项工程标准化施工样板引路制度,完善市政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开展建筑施工模板、外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及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等各项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全省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经施工图审查发现的勘察设计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数量逐年下降,施工现场群死群伤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从“十二五”末的0.83下降至2015年的0.44,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列入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试点。企业创建优质工程积极性增强,全省共有11项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533项获“闽江杯”省优质工程奖,906项获省级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称号。3个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质奖,42个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290个项目获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六)人才队伍实力增强

创新建设行业人才培训考核体制,贯彻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实施岗位考核评价计算机考试制度。加强行业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服务,全面推行执业和从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行业人才综合素质。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将全省建设类专业人员岗位考核发证工作,全部下放设区市、“建筑之乡”办理,方便服务企业。突出企业主体责任,开展建筑工人技术岗位企业自行培训考核发证试点,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等特种作业人员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企业建立自有施工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1人荣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6人荣获福建省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全省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发证累计65多万本,组织执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累计15多万人次。保护传承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争取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和园林古建特色工种技术工人共计2万人。全省建设类注册执业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取得执业资格8.3万人,注册执业人员累计达12万余人,比“十一五”期间执业人数增加5万多人,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理念有待提升。当前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重经营规模、轻管理与技术”思想在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诚信意识不强,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在“营改增”新形势下经营风险加大,亟需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提升企业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省建筑业企业整体实力有所提升,但施工总承包企业比例过大且资质等级偏低,专业化水平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承包企业偏少,“皮包”劳务企业较多,“班组”形式的劳务用工普遍存在。我省建筑业企业业务范围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领域竞争,“高、大、精、尖”项目涉足较少,专业总承包业务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偏低。企业存在“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现象,整合重组意识有待增强。三是行业队伍素质有待于提升。勘察设计优秀人才缺乏,设计水平总体不高,设计精品不多。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企业家不多,熟悉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管理人员偏少。行业农民工流动性强,实名制尚未有效开展。一线操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全员持证上岗和产业工人培育需要加快推进。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对项目自查自纠流于形式,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绿色文明施工水平不高,“黑名单”制度、诚信体系等长效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五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造价成本偏高、标准规范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推进进度总体缓慢,需要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加快推进。

三、“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发展形势判断

未来五年,建筑业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我省建筑业经济趋于平稳增长,建筑业企业将进入结构调整和增长转型的阵痛期,面临着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倒逼,需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真正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落实到行业管理中,保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筑业经济遇到发展困难的同时,也面临到国家和地方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得机遇。随着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需要企业敏锐跟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国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向民营资本开发,有利于促进PPP模式发展。采用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加地上和地下资源建设停车场建设,积极打造海绵城市,大力推动地下管廊建设,是今后建筑市场的新领域。国家推进重点领域有效投资,进一步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三年将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5年-2017年计划新开工68个项目,“十三五”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3500公里。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准设立福州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新区建设将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我省还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我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境外市场提供的难得机遇。

未来五年,我省建筑业机遇和危机并存,建筑业改革发展迫在眉睫,建筑业企业需要紧跟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加快调整业务范围。特别是,随着工程建设量总体减少,行业“僧多粥少”现象更为突出,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同时行业诚信体系进一步健全,“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优胜劣汰机制加快形成,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规范企业自身行为。“十三五”期间,建安行业“营改增”试点全面开展,将倒逼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深刻改革,重新架构经营管理模式,践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升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作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对建筑业在建设质量、绿色环保、资源集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在行业形成共识,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的建筑部品部件、BIM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在工程领域推广应用,势必进一步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

四、“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建筑业改革发展意见,立足于着力服务行业发展,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监管思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主要目标:2020年,全省建筑行业产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全面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全省城镇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20%以上。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等建筑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100家工程总承包企业,实现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水电、矿山等专业工程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以及综合类设计单位数量零的突破,力争实现新增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5家,打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建筑业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海西建筑航母”企业1-2家。特、一级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比重60%以上。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不少于10家。提升施工总承包企业和设计单位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20年末,特、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掌握并实现基于BIM的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全面实施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标准化,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行为与工程实体齐抓,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现100%考评合格。新建住宅工程的渗漏、裂缝等质量常见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住宅质量投诉明显减少,到2020年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率达到100%,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省市优质工程奖项目比率逐年增加,一批项目获“鲁班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奖。房建和市政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指标内,较大事故得到严格控制,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到2020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二五末下降10%以上,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比“十二五”末下降20%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行业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全面实现监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全面实现我省建设执业注册人员和从业人员个人证照电子化。以工程担保、保险制度和建设领域诚信体系为重点的我省建筑市场基础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两场”联动机制运行顺畅,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形成“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筑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1  福建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目标

指标

属性

建筑业总产值(期末)

亿元

7606

10000

预期性

大型建筑业企业数量(100亿元)

5

10

预期性

特级一级企业完成产值比重

57

60

预期性

特级总承包企业

5

10

预期性

工程总承包企业

100

预期性

装配式建筑项目

占城镇新建项目比重

20

预期性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1

10

预期性

生产安全事故百亿元产值死亡率

%

0.44

0.35

预期性

五、“十三五”期间主要措施

(一)实施新型组织方式

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持续改进现行项目组织方式。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方式,重点在政府投资项目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着力解决影响政府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的体制机制问题,调整完善现行招投标、施工许可、分包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环节管理制度。引导设计、施工企业参与工程总承包方式的工程项目建设,鼓励有实力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支持专业承包企业提升设计施工能力,引导总承包企业将专业工程依法发包给设计施工一体化专业承包企业。

拓展企业经营领域。围绕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资本市场、建筑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层次,拉长建筑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加强资本运营,推进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以财团的金融资本采用BT、BOT、PPP等模式支持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家新区建设。探索践行先行先试政策,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参与基础设施工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水利、港航、海绵城市、地下管廊以及“高大精尖”的工程领域打造福建建筑业品牌。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紧扣“一带一路”经济圈和自贸区建设,以资本经营带动生产经营,使资本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发挥地缘优势,推动海峡两岸建筑业合作交流,以自贸区建设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放为平台,深化两岸建筑业合作,拓展境内外市场。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支持总包企业做大做强。营改增试点期间引导建筑业企业完善经营模式,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通过资本运作、并购重组、主辅分离、股权激励等方式,加快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做优做强,适应建筑业营改增条件下经营模式的转变。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通过调整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向具有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能力的工程公司发展,满足工程总承包发展的需要。修订完善建筑业龙头企业选定标准和扶持政策,重点打造实力强、信誉好的建筑业龙头企业,培育集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为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和集投资、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吸引省外优秀企业及央企到福建落地。

大力发展专业化队伍。引导中小型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中小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具有较强专业技术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设计、施工公司发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扶持发展竞争力强、特色明显的装饰装修、机电安装、智能化、钢结构、隧道等专业化企业,重点发展建机、模架一体化专业企业。结合劳务分包制度改革,发展实体化专业作业企业,引导班组成建制发展,培养小微专业作业公司,加快形成总承包企业“少而强”,专业承包企业和专业作业企业“多而专”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

规范发展咨询服务企业。改革工程咨询服务委托方式,提升工程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企业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水平,探索推行工程咨询服务总包模式,引导建设单位将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委托给一家咨询服务企业。推进工程监理行业改革发展,发挥工程监理作用,探索具备自行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设单位,可以不另行委托工程监理业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打造企业家队伍,指导帮助企业家提升经营和战略规划能力,增强风险防范和经营诚信意识,主动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变化。支持具备条件的建筑企业对接专业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港台专业技术人才。着力培养适应工程总承包组织方式的施工、设计、运营的管理团队。引导企业加强业务骨干人才队伍培养,充实适应建筑业“营改增”的经营管理人员,拥有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自有骨干技术工人。

健全人才素质提升机制。提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水平,完善评审标准,改进评审办法,坚持“双创”引领,突出能力业绩和技术创新,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导向作用,探索开展对台湾地区居民职称评审试点。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快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统筹和社会参与的培训管理体制,争取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贴。加强执业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研究制定继续教育方向和管理办法,合理设置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执业注册人员继续教育。全面实行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工人培训考核发证,加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落实考培分离制度,发挥市场资源,引导企业发挥培训主体责任,建立以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考核发证的岗位培训考核体系。树立建筑业“工匠精神”,着力提升一线操作人员素质,组织开展产业工人、新工人、农村建筑工匠、园林古建筑特色工种等培训考核,保护传承传统建造技艺。

(四)加快技术管理创新应用

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建筑业技术政策体系,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研发,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专有技术、工法和标准。推动“互联网+”在建筑业的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升级传统建筑业,实现建筑业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三化融合”,促进企业管理升级。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统筹技术在建筑业的研发、应用。推进施工图数字化审查。充分发挥全社会建筑施工机械装备资源,大力推进建机、模架一体化,适时公布使用新型模板、整体提升脚手架等新工艺、新技术的项目和使用单位,提高专业化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培育机制砂生产企业,推广应用机制砂,分区域实现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中全面使用机制砂。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详见《福建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

抓好行业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加强行业人才信息化管理,实施互联网+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完整准确、高效一致的信息数据库,健全完善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平台,推行电子化审查,实现无纸化办公,满足执业注册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管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职称申报等需求,提升全省建设从业人员管理与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培训教育网上“连考”机制,探索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计算机考试。完善建设从业人员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从业人员电子证照全网络、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与应用。推进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建设劳务人员实名制监管系统,推进人脸识别等技术在重要岗位劳务人员管理中应用。推进监管信息化,健全“三库五平台”为核心的省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重点完善省工程项目监管系统以及检测管理信息系统、预拌商品混凝土远程监管平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实现建设行业业务管理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政府监管信息与建设各方主体管理信息共享互通,实现企业、人员和项目的集成化信息服务,全面建成应用工程项目信息大数据,建立监控处理机制,拓展监管半径,提升行业监管效率。

(五)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改进企业资质管理。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权限下放,健全完善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审查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改进审批方式,推进电子化审查,加大公开公示力度。探索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加强批后动态差异化监管和信息披露。主动公开企业资质批后的人员、业绩、诚信信息,严厉打击资质申报弄虚作假行为。

完善工程计价体系。调整适应建筑业“营改增”的工程计价模式,全面修编各专业工程消耗量定额和费用定额,适应建筑市场变化。改革劳保取费制度。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建筑保护修复等各项工程计价依据编制,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定额。完善我省人材机编码标准,构建全省统一的人材机价格信息采集与发布平台平。完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计取和支付办法,为提升我省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基础保障。

健全建筑市场保障体系。配合修订《福建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构建统一、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企业负担,规范清理行业各类保证金制度,健全防欠清欠等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信用评价、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工程款结算约束机制,严格竣工结算时限要求,逐步推行预算价、中标价、结算价按规定公开制度。配合做好建筑业营改增改革,加强业务指导和跟踪分析,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着力降低行业税负水平。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抵押代偿制度,着力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及注册人员全覆盖评价,并与业务承接、动态监管、扶优扶强挂钩。创新完善房建和市政工程招投标制度,修订完善经评审最低价中标法,优化信用评